言有象,事有比,其有象比,以观其次。象者,象其事;比者,比其辞也。以无形求有声。 怎么翻译
《鬼谷子·反应》
“人言者,动也。己默者,静也。因其言,听其辞。言有不合者,反而求之,其应必出。言有象,事有比;其有象比,以观其次。象者,象其事。比者,比其辞也。以无形求有声,其钓语合事,得人实也。其犹张置网而取兽也。多张其会引而司之,道合其事,彼自出之,此钓人之网也,常持其网驱之。其言无比,乃为之变,以象动之,以报其心,见其情,随而牧之。己反往,彼覆来,言有象比,因而定基,重之、袭之、反之、覆之,万事不失其辞。圣人所愚智,事皆不疑。”
“象”就是当他人言辞时都会按自己所见 所闻的事物去言辞。例:“我那天看见一条鱼比飞机还要大。”而我们听起来觉得不可能也决不符合事实,我们就认他为说假话。这是我们对事物的判断是要进行的“象”
“比”就是当他人在言辞都会按自己所见所闻的事情去言辞。例“那天我见一头牛爬到大树上。”而我们听起来也觉得很不符合现实,我们认为他在吹牛。这是我们对他人言辞的事情时要进行的“比”
听别人说话是动态的,自己沉默不语是静态的,以静制动,根据他语言,就能听出他的辞义。听到的语言和辞义如果不合,反过来问他求得,他一定应声回答。因为任何语言都来自于形象的描述;任何事情都来自于对比的先例,你才有形象对比反应在大脑里形成自己的观点,来观察他其次的言辞,再一分二就会得到:形象有象征他所说的事;对比能比较出他的言辞。这就是用无形的沉默求得有声的语言,引诱对方说出合乎事理的解释,就能得到对方的实情。就像张开网捕兽一样,多拉几张网等待对方进入,只要方法运用合理,对方自然会说出自己的心理话,这就是捕人的网,常用这样的网驱使对方上当。如果他的语言无法对比求证,就要改变方法,用形象打动他,来讨好他的心,见他表露真情,随后进行调查加以阐明,再用“反往覆来、知己知彼”的方法反复验证,找出他的语言有形象对比的漏洞,因而给他所说的事或论题定下基调。重击他的要害,打击他的嚣张气焰,无论反往,还是覆来,万事的祸根都离不开“祸从口出”的言辞。圣人所以能诱惑愚蠢和聪明两类人,就在于用反往覆来论证天下每一件事都不疑惑。
这一段话可以分为三小层:第一层告诉我们听别人说话是动态的,自己沉默不语是静态的。听话要听音(辞义)话有不合辞义的要反过来问他。
第二层,语言有形象,事情有对比,你才有形象对比反应在大脑里,形成自己的观点,来观看他其次的言辞,就能一分为二得出:形象有象征的事;对比能比较出他的言辞。这种方法正是我们上一章学习过的(捭阖)对立的统一,用在这里就是用无形求有声。
第三层,听到对方的话在自己大脑里无法形成对比,就没有了事实根据,你就要改变方法,用形象打动他,讨好他的心,见到实情随后核查取证,再用“己往,彼来”的方法求证,找到他语言有了形象对比的根据,就给他的论题定下基调,指出他的漏洞开始反驳。
在这一段里,最难理解的是“言有象,事有比,其有象比”一句。言有象:任何语言都由具体的形象来描述。也就是说,语言以形象为依据,首先,我们从语言的最小单位文字来说,文字最早起源于“象形”和“会意”。其次,当我们看到波涛汹涌的大海,海鸥在蓝天上飞翔,并且还能听见大海的波涛声和海鸥的叫声。反过来,你没有看到大海,而是从收音机里听到大海的波涛声和海鸥的叫声,立刻就会在你的大脑里形成一个波澜壮阔的大海形象,在你的大脑中产生了对比,这就是“言有象,事有比”。世界上任何事物都能找出对比的先例,这就是“反往”,来验证今天所发生的事,这就是“验来”。昨天的车祸,今天还在重复;历史的悲剧,今天还在上演;千年的征战,今天依然。人们通过反往覆来不但知道古今天下事,而且还知道,你我彼此之间的心理。不仅天下大事是这样,宇宙的发展也是这样,宇宙收缩灭亡了,还会爆炸膨胀,在你的头脑中形成了新的形象对比,从而验证了老子:“不出户知天下,不窥牖见天道”(《道德经》第四十七章)的话。古代圣贤们的思想、思维真是与无形的道共生存啊!
版权声明:本文由上海权中高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