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哈达银铅锌矿

游戏之家 游戏资讯 2024-12-04
阿尔哈达银铅锌矿床是近几年国土资源地质大调查项目在研究区东端的东乌旗地区新发现的铅锌矿产地之一,也是该区近几年来找矿工作的重要进展。由于中国冶金地质勘查工程总局第一地勘院最先发现并开展相关工作。矿区位于吉林宝力格多金属矿床的北西部,距霍林郭勒市104km,西南

阿尔哈达银铅锌矿床是近几年国土资源地质大调查项目在研究区东端的东乌旗地区新发现的铅锌矿产地之一,也是该区近几年来找矿工作的重要进展。由于中国冶金地质勘查工程总局第一地勘院最先发现并开展相关工作。矿区位于吉林宝力格多金属矿床的北西部,距霍林郭勒市104km,西南距东乌旗179km,地理坐标为东经118°58'58″,北纬46°20'24″。大地构造位置与上述吉林宝力格完全一致,区域出露地层有下古生界、上古生界和中生界。下古生界仅零星出露。区内岩浆活动强烈,侵入岩发育;地层褶皱强烈,断裂构造发育。

(一)矿区地质

1.地层

矿区内大部分地区被第四系覆盖。主要地层有上泥盆统安格尔音乌拉组、上侏罗统布拉根哈达组、第四系全新统。地层总体走向60°~70°,倾向NW。其中上泥盆统安格尔音乌拉组为矿区内的主要地层,占地层出露总面积的90%以上,岩石类型主要为砂岩、泥硅质板岩、凝灰质板岩和安山质凝灰岩。矿化带即位于该组地层中。上侏罗统布拉根哈达组出露零星,岩石类型主要为复成分砾岩、含砾流纹质凝灰岩、流纹岩等。第四系广泛分布,为砂泥土、粉细沙。

2.构造

受多期构造运动影响,区内褶皱、断裂以及节理、劈理构造发育。矿区内为一走向NE,倾向NW的单斜构造,可能为一开阔向斜构造的一翼,总体走向70°左右,倾向NW,倾角40°~65°。矿区内断裂构造以及节理、劈理发育。断裂构造主要有NW、近SN向2组。NW向断裂构造常成群成带出现,走向295°~310°,倾向NE,倾角70°左右;该组构造对本区成矿起到了重要作用,形成了一系列NW走向的矿化带或碎裂蚀变带,其中较大的矿化带有3条。近SN向断裂构造多发育在沟谷中,地表被覆盖,该组构造的形成晚于NW向构造,可能对矿体具有一定的破坏作用。另外矿区内发育近EW向劈理化带,且其深部见有矿化现象。

3.岩浆岩

矿区内无岩浆岩出露,在矿区以西、以北有大面积花岗岩出露,矿区北东方向约3km处有宾巴勒查干岩体出露,出露面积184km2

(二)矿床地质

1.矿化带及矿体特征

矿化带特征:在矿区内划分出3条大的矿化蚀变带,由北向南依次编为Ⅰ、Ⅱ、Ⅲ号(图3-29)。

Ⅰ号矿带位于矿区北部,总体走向300°左右,倾向NE。宽150~500m,延长超过3000m。该矿带出露差,地表被厚度2m以上的残积、坡积层或风积、冲积层所覆盖。带内主要岩性有泥质粉砂质板岩、硅质板岩、灰质板岩、凝灰岩、铅锌矿化蚀变岩、铅锌矿化石英脉等,矿化主要与凝灰岩等火山碎屑岩关系密切,多数矿体赋存于凝灰质板岩中。带内断裂构造发育,岩石多具碎裂结构,局部见角砾状构造,NW向断裂构造成为最重要的成矿构造,此外在矿带南部发育的密集劈理化带也为成矿提供了有利条件。带内蚀变广泛发育,主要为硅化、高岭土化、碳酸盐化、绢云母化、黄铁矿化,偶见铅的次生矿物铅矾等。地表广泛发育的褐铁矿化,是圈定矿化带的主要标志。该带经工程揭露总长大于2600m,宽约500m,发现厚度、品位达到工业要求的银铅锌矿体18个,是该区最重要的含矿带。

Ⅱ号矿化蚀变带位于矿区中部,长约1000m,宽300m左右,总体走向290°,该带大部分被第四系覆盖,带内主要岩性为蚀变碎裂板岩、蚀变岩,部分地段发育较强的褐铁矿化、局部见有锰矿化。

图3-29 阿尔哈达铅锌矿床地质略图(据高群学等,2005)

Ⅲ号矿化蚀变带位于矿区西南部,长约1500m,宽100~200m,总体走向近EW向,该带沿山梁出露相对较好,矿化带本身为一较大的构造带,带内次级断裂及节理、裂隙发育,岩石多具碎裂结构,主要岩性以蚀变碎裂板岩、硅化蚀变岩、石英脉等多种类型蚀变岩为主。带内主要蚀变有褐铁矿化、硅化、黄铁矿化、高岭土化、碳酸盐化、绢云母化等。

2.矿体特征

Ⅰ号矿带由50个似层状和脉状矿体构成,其中盲矿体23处,地表矿体27处。以Ⅰ-1、Ⅰ-2、Ⅰ-3、Ⅰ-4和Ⅰ-5号矿体规模产大,品位高,为Ⅰ号脉带的主要矿体。矿体形态呈薄板状、透镜状、扁豆状等,其空间分布具有多层状、斜列状、叠瓦状排列等特点。多数矿体长度为100~300m,矿体厚度变化较大,多为1~5m,局部大于5m,矿层最厚可达19.3m。矿体延深大部分小于300m。矿体走向为295°~305°,倾向NE,倾角70°~80°。

3.矿石类型及特征

阿尔哈达铅锌银矿床的矿石工业类型主要有原生硫化物型和氧化型两种,并以前者为主(点96%)。自然类型包括致密块状、角砾岩状、浸染状和条带状矿石。

矿石结构主要有自形—半自形粒状结构、交代残余结构、碎裂结构等;矿石构造有角砾状构造、浸染状构造、条带状构造、块状构造等。主要金属矿物为方铅矿、闪锌矿、自然银、辉银矿等,次为黄铁矿及磁黄铁矿、白铁矿等,局部见有黄铜矿。脉石矿物有绿泥石、高岭土、长石、石英等。方铅矿、闪锌矿自形程度较高,尤其方铅矿在地表及近地表部位结晶粗大,常形成块状方铅矿矿石。

大量的铅锌银矿石化学分析表明,铅含量变化范围为1.62%~3.12%,平均为2.2%,最高含量为11.39%;锌为2.88%~3.63%,平均为3.06%,最高含量为19.53%;银为51.66×10-6~73.18×10-6,平均值为64.13×10-6。一般情况下,随着矿体深度的增加,锌含量增加的幅度大于铅和银,随着厚度的增大,铅银的品位也随之增高。此外,矿床中还伴生有金、铜、锡、锑、铋、硫、镓、铟和镉等。多元素共伴生的情形与吉林宝力格矿床具有极大的相似性。显示出多期叠加矿床的基本特征。

4.围岩蚀变

矿区的围岩蚀变主要为硅化、绿泥石化、高岭土化、碳酸盐化,局部有萤石化(呈细脉充填),蚀变不均匀,黄铁矿化普遍而且强烈。以矿体为中心具有明显的分带规律,自矿体向外依次为硅化-碳酸盐化-萤石化-绢云母化-绿帘石+绿泥石化-滑石化-高岭土化。其中硅化和碳酸盐化与铅锌矿化具有密切成因联系。

据聂凤军等(2007)研究,该矿床可以划分为火山-沉积作用期、热液成矿作用期和氧化3个成矿期和绿泥石-绢云母阶段、石英-黄铁矿阶段、多金属硫化物阶段、石英-硫化物阶段、萤石-碳酸盐阶段等7个成矿阶段。

(三)矿床类型

构造破碎带含矿热液沿构造裂隙充填成矿为本区主要的成矿方式。构造裂隙所产生的成矿空间直接控制了矿体的性质与规模。NE向构造破碎带是主要的储矿构造。NE向主体构造破碎带旁侧成群成组出现的次一级断裂构造是重要的储矿构造,致使矿体具雁行排列、局部交叉产出的特征。

综上所述,矿化体均产于蚀变带内,严格受蚀变带控制,矿床类型应属蚀变岩型银铅锌矿床。

(四)找矿标志

综合分析区内成矿地层、地球物理及地球化学特征,总结出以下几个找矿标志:

(1)区域矿产统计分析表明泥盆系是主要的赋矿围岩,二叠系次之。在本矿区成矿最好的区段主要位于泥盆系凝灰质板岩岩性段中,该岩性具有明显的成矿专属性。该组地层中地表出现的褐铁矿化、锰矿化、硅化破碎带,是多金属矿化的直接标志。

(2)矿区物探电法测量表明在构造蚀变带及矿体上均可形成极化率异常。视极化率(GS)为4%~8%,对矿异常的预示性最好,因此物探异常也是该区多金属矿化的直接标志。

(3)土壤地球化学测量可形成银、铅、锌、砷、锑等多元素组合异常。Ag、Pb、Zn为矿异常,位于异常中心,As、Sb为远程元素,常包围Ag、Pb、Zn异常,在构造破碎带上形成的这种多元素组合异常具较好的找矿前景,也是区内找矿的标志之一。

版权声明:本文由上海权中高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www.isiree.com/d/1/234735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