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户账号实名新规:是否必须收集“身份证号”实施认证
《互联网用户账号信息管理规定》自2022年6月27日起实施,其中第九条指出,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需对申请相关账号信息的用户进行真实身份信息认证,认证方式可基于移动电话号码、身份证件号码或统一社会信用代码等。此规定引发疑惑:是否必须以“手机号+身份证号”的方式实施双重认证?是否与以往仅基于手机号的实名认证有巨大差异?本文将深入探讨实名认证方式及其背后的考量。
实名认证模式解析
个人认为,基于移动电话号码和身份证件号码的认证方式均属于真实身份认证。新规的本意并非要求所有产品必须同时收集手机号和身份证号后才提供信息发布或即时通讯服务。实际操作中应根据场景选择适用的认证方式。
1.未成年人注册时需要提供其本人的居民身份证号码进行真实身份信息核验,体现了身份证号在特定场景中的必要性。例如,直播主播认证时,仅使用手机号码已不足以满足需求,必须结合身份证号等信息进行认证。
2.“、”号的使用旨在确保法规能涵盖各种场景,而非要求必须同时收集“移动电话号码”和“身份证件号码”。
3.假设新规要求同时收集后进行认证,则可能与目前的个人信息保护规定相冲突。例如,即时通讯类产品的必要个人信息并不包括身份证号,强制收集可能导致产品面临个人信息处理风险。
4.新规要求的认证方式应适用于信息发布产品和即时通讯产品。若理解为“等服务”,则可能引起理解上的混淆。
5.以《微博客信息服务管理规定》为例,虽然也并列了身份证件号码和移动电话号码,但实际操作中,相关微博客产品并非必须同时收集这二者后才能提供服务。
6.基于手机号码的后台实名认证,即用户通过手机号码证明身份,已成为行业的实践。《网络安全标准实践指南—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App)个人信息安全防范指引(征求意见稿)》等法律法规中也有明确的指导。
7.实名制并非严格意义上的概念,其主要体现在法律法规中使用的术语,如“真实身份信息”、“客户身份”等。实名制反映在不同法规中,如电商法、网络安全法、网络游戏等,对用户账号的管理要求不尽相同。
非实名制场景
非实名制场景包括工具类、效率开发类软件以及资讯信息类平台,这些产品通常无需用户注册即可直接使用,用户无需主动向服务商提供任何信息。另外,使用自定义昵称或邮箱注册的模式在PC端时代较为常见,这类注册允许用户随心所欲地使用昵称,不易从服务商获取注册人的真实信息。
互联网公司实名制程度
实名制要求的执行程度因商业模式、领域及实名对象的不同而存在差异。间接实名方式,即收集用户手机号码作为账户登陆方式,可以视为实名认证的一种。司法判决中,手机号码作为电子身份认证方式得到了认可。在混合型产品中,注册环节是实现合规的关键。
总结
实名认证旨在识别网络账号对应的线下主体,确保真实身份。中国法律法规中并未严格定义“实名制”,但通过术语如“真实身份信息”、“客户身份”等,明确了实名制的实施要求。实名制在不同场景下的执行程度和方式存在差异,间接实名方式在某些业务场景下同样满足合规要求。在互联网产品设计中,注册环节融合了商业、技术及法律思维,注重简化流程以提升用户体验,同时在特定功能环节实现深度认证,确保信息的真实性和准确性。
版权声明:本文由上海权中高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