庞统《三国志·庞统传》
《三国志·蜀书·庞统传》及裴松之注展示了庞统的一生,他字士元,襄阳人。在年轻时,庞统看似平凡,未受人关注。然而,颍川的司马徽,一位有知人之明的清雅之士,却发现了庞统的潜力,与他交谈至深夜,称赞其为南州士之冠冕,自此,庞统渐渐崭露头角。后郡命为功曹,他性好人伦,勤于长养。虽常过誉被称赞者之才,但他认为在动荡时代,宣扬善人,可激励更多人向善,即便错估,也能鼓励半数以上的人向善,从而推动社会教化。
三国志09中提到,庞统与诸葛亮、司马德操并称为“卧龙”、“凤雏”、“水镜”,皆出自庞德公之口。庞德公是庞统的堂叔,对庞统有深厚的赏识,年仅十八岁便遣他去见司马德操。德操对庞统的见解赞叹不已,认为他确有知人之明。庞统后来随诸葛亮入蜀,成为军师中郎将。在县令任上,庞统未能治理有方,被免官。
吴将鲁肃致信刘备,盛赞庞统的才能,建议刘备给予他治中、别驾之职。诸葛亮也力推庞统,刘备见其言谈不凡,对他青睐有加,任命他为治中从事,地位仅次于诸葛亮,与诸葛亮并称为军师中郎将。庞统随刘备入蜀,为蜀汉立下了汗马功劳。
庞统在与刘备的对话中,透露了自己与鲁肃的交往,以及他对刘备的忠诚与智慧的评价。刘备则强调了与曹操的策略对比,坚持仁义之道。庞统主张在关键时刻应灵活应变,兼并弱小,顺守原则,最终以义为先。在益州牧刘璋与刘备会面时,庞统提出了一系列策略,包括直接控制刘璋、策划突袭成都等,但刘备选择了一条中等方案,最终成功控制了局势。
庞统在宴会上对刘备的言论表示反对,认为以武力夺人之地,非仁者之兵。然而,刘备并未接受庞统的批评,反而责怪他。庞统并未道歉,继续饮酒作乐。最终,庞统在围攻雒县时被箭矢击中,不幸逝世。刘备深感悲痛,为他流泪,并封其父为议郎,迁为谏议大夫,追赠关内侯,谥号靖侯。
庞统之子庞宏,字巨师,性格刚直,有臧否之能,对尚书令陈袛轻视,遭其压制,最终死于涪陵太守之位。庞统之弟庞林,以荆州治中从事身份参与镇北将军黄权征讨吴国,战败后跟随黄权归降魏国,被封为列侯,至巨鹿太守。
扩展资料
庞统(179年-214年),字士元,号凤雏,汉时荆州襄阳(治今湖北襄阳)人。三国时期,刘备的重要谋士,才智与诸葛亮齐名,官拜军师中郎将。在进围雒县时,统率众攻城,不幸被流矢所中而亡,时年三十六岁,英年早逝。刘备悲痛万分,追赐统为关内侯,谥曰靖侯,亲自为其挑选墓地,后来庞统所葬之处遂名为落凤坡。现于四川省德阳市罗江县城西的鹿头山白马关处有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庞统祠墓。
版权声明:本文由上海权中高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