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存在与虚无

游戏之家 游戏资讯 2024-12-04
物质确凿是客观存在。通过上一章的论述,我们理解了客观性,但对物质定义的探讨还不够充分。接下来,我们将深入探讨存在这一概念。何为存在?在讨论存在之前,首先要明确感性和理性,这是阐述存在的基础。人类拥有感官(眼、鼻、耳、手、皮肤等),通过感官认知物体的能力称为

物质确凿是客观存在。通过上一章的论述,我们理解了客观性,但对物质定义的探讨还不够充分。接下来,我们将深入探讨存在这一概念。

何为存在?在讨论存在之前,首先要明确感性和理性,这是阐述存在的基础。人类拥有感官(眼、鼻、耳、手、皮肤等),通过感官认知物体的能力称为感性;感性所获得的认识称为感性认识。此外,人类具有整理、分析、推理、判断等逻辑思考的能力称为理性;由理性所获得的认识称为理性认识(详细内容见下卷)。

了解了感性和理性后,我们可给“存在”下定义:存在是指人们通过行动所能感知到或认识到的事物。人们如此认识存在:我们有感官,通过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收集自身和外界环境产生的信息。信息通过神经传递至大脑,大脑对信息进行命名,此时产生感性认识。在感性认识基础上,通过理性思考产生理性认识。感性和理性所能认识到的事物即为存在。

应注意以下两点:一、不能将人的感知等同于感性认识。感性所获得的感知是有限的。例如,眼睛仅能看到视野范围内的物体,超视野的物体无法感知。这能否说明超感性认识的物体不存在?答案是否定的。英国哲学家休谟认为,阳光照在石头上,石头发热,人们认为是阳光(原因)导致石头发热(结果)。休谟认为人们仅感知到阳光照在石头上和石头发热的现象,至于阳光导致石头发热的现象是未被观察的,因此,认为因果律不可靠。他进而认为,因果律实质是人类的思维逻辑,并非客观存在的普遍规律。尽管我们认可休谟的结论,但其解释存在错误。经验主义哲学之所以产生错误,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将感性认识视为人类全部认识。二、理性认识需经过验证,才能被认为是真实感知,这也是理性认识返回感性认识的过程(详细内容将在下一卷论述)。

关于存在,最具代表性的观点是佛教的“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现代很多人将“色”理解为美色,将美女与红粉骷髅对比,得出“空即是色,色即是空”。其实,这种理解是错误的。“空即是色,色即是空”出自释迦牟尼对僧人们的讲经,他在庭院中提问,让僧人感知墙与门的区别,以此解释存在与虚无的关联。

释迦牟尼所处时代,人类认知有限。当时,认为无法感知的即为虚无。现代文明发展,借助科学方法与工具,我们发现“空”并非无物,而是充满空气和微观粒子(原子、分子、电子等)。由于它们太小,人类感官无法感知。因此,用现代观点解释这句话:色为有形物质,空为无形物质,二者同为物质,这才是“空即是色,色即是空”的准确解读。

与存在相对立的是虚无,即不存在,通过行动无法感知到的事物。

虚无有三种含义:一指人的感官无法感知到的事物;二指构成物体的材质及运动方式发生巨大变化;三指不存在任何物质。

第一种虚无指感官无法感知到的事物。感性是感知物质存在的基础,故无法感知时,人们常认为物体不存在。例如,空气过去为人类感官所无法感知,直到拉瓦锡发现其存在。

类似萨特在《存在与虚无》中所论,“我”与朋友相约咖啡馆,朋友未按时到达,他认为朋友不存在,即虚无。这定义虚无过于草率。朋友未到达,可能正在途中、受伤或死亡,可能性多。因此,萨特的虚无概念具有局限性。不能因朋友未到,就断定他不存在,除非确证他确实不存在。

萨特对虚无的理解错误,可能因局限于感性范围。认为存在仅限于感性感知,忽略理性的重要性。感性是认识物质存在基础,但不能仅限于此,否则对虚无的认知将局限于第一种含义,产生错误。

第二种虚无指构成物体的材质及运动方式发生巨大变化。如人死后,认为人不存在;财产损失后,认为财产不存在。这种虚无在特定物体上表现为不存在,但对物质而言,物体只是从一种形态转变为另一种形态。因此,这种虚无仍以存在为基础,可称为存在的虚无,是物体形态转换的过程。化学研究物质转换是重要部分,如水转变为氢气和氧气。水不存在了,但它变为氢气和氧气,氢气、氧气仍然存在,它们是存在不同形态的物质。

第三种虚无指不存在任何物质,即彻底的虚无。古时人类认知有限,产生此概念。但随着科学进步,人类认知方法与工具发展,发现世界由物质构成,不存在无物质的虚无。例如,天文学中的黑洞,早在1916年德国天文学家史瓦西通过计算爱因斯坦的场方程,发现宇宙存在不可思议天体。2019年首张黑洞照片面世,这是经过处理的。因现代科学方法与工具无法直接观测黑洞,只能通过间接方式得知其存在和质量。因此,现有经验表明,宇宙由物质构成,不存在无物质的虚无,这仅作为概念存在。

彻底的虚无,通常在心理状态中体现。当人们深陷迷茫和空虚,常感觉人生无意义,即使万物在眼前,也会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这时,一切存在都失去意义,即把存在当作不存在,这就是彻底的虚无。

因此,第一种虚无是错误概念,第二种虚无是存在的虚无,第三种虚无是不存在的虚无,只能作为心理状态表现存在。

至此,我们理清了存在与虚无的概念。

版权声明:本文由上海权中高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www.isiree.com/1/86789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