竞赛结果丨未来神仙城市设计——中国人居环境设计学年奖金奖作品赏

游戏之家 游戏资讯 2024-12-04
竞赛介绍“中国人居环境设计学年奖”的前身为“中国环境设计学年奖“,由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教育委员会联合16家高校发起于2003年,作为学术交流平台吸引了全国1700所高校的参与,且已成为这一专业领域内有重要影响的奖项。后由清华大学与教育部高等学校设计学专业教学指

竞赛介绍

“中国人居环境设计学年奖”的前身为“中国环境设计学年奖“,由中国建筑学会室内设计分会教育委员会联合16家高校发起于2003年,作为学术交流平台吸引了全国1700所高校的参与,且已成为这一专业领域内有重要影响的奖项。后由清华大学与教育部高等学校设计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联手改组,构建了更为强大的评委阵容,在2015年全新开启“中国人居环境设计学年奖”,截止2020已举办六届。

参与院校

中国各类开设城市设计、建筑学、景观学、风景园林设计、环境设计、室内设计、艺术设计等专业的高等院校大二、大三、大四在校大学生、应届毕业生、研究生。(含港澳台地区)

近两年中国人居环境设计学年奖城市设计组

有哪些新的动向值得大家思考与学习呢?

请跟紧思小泽的脚步一起来看看

两份第六届中国人居环境设计学年奖城市设计组金奖作品

三份第五届中国人居环境设计学年奖城市设计组金奖作品

PS

第六届获奖作品持续更新中

敬请关注!

第六届竞赛主题

空间的生长

空间是一种形态,但如果仅以形态的眼光来看待空间,显然又是片面的。空间的复杂性来自于同人的互动关系,这就是“环境”概念的魅力所在。由于空间同人的关联,它的社会性、时间性都表现了出来。

今天我们看待空间,绝不会以完全静态的角度去思考,尤其在社会面对突发的重大事件时,空间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就会成为关注的焦点。在一个人文的系统之中,空间伴随着人事社会的变化,它也有生命,也会生长,因此空间的生长应该是我们关注空间塑造时值得思考的一个维度。我们的设计如何应对快速变动的社会,在相当程度的不确定中保证空间的品质,或者说我们是否为空间的生长提供了足够的可能性。

01· 栖霞四卷,因势流转

南京栖霞山周边地区城市设计

【作品名称】:栖霞四卷,因势流转——南京栖霞山周边地区城市设计

【参赛院校】:东南大学

【参赛人员】:苏子玥、佘悦、刘丛禹、李曼雪、钟笑寒

【指导老师】:江泓、雒建利、张倩

【设计说明】:

设计方案尝试以中国化的叙事,从把握空间流动生长之势,探索城市设计的方法与规程。

本方案以史为基,在四幅画卷中探寻场地本底与发展的态势,并顺应四种态势进行规划和设计。分为千里江山卷、文化苦旅、黄金水道卷、新型社区卷四幅画卷进行主题设计。

这四幅画卷,并非规划专题,而是以四种视角,探寻场地之势,依势叠定框架。以生态塑形,以文化串轴,以产业赋能,以社区升维,四副画卷逐层叠加,绘就一幅完整的栖霞长卷。

▲ 城市设计总平面

▲ 整体鸟瞰图

▲ 老沪宁线文化走廊节点设计

▲ 江南水泥厂新型社区总平面图

02· 无界张园

以公共城市事件为驱动力的上海城市中心历史地段更新设计

【作品名称】:无界张园 --以公共城市事件为驱动力的上海城市中心历史地段更新设计

【参赛院校】:同济大学

【参赛人员】:杨希言、赵迪、王家琪、田恬、任晓涵

【指导老师】:董屹、王桢栋

【设计说明】:

设计对“界”展开了多层次的探讨,以寻界,入界,破界,无界四个阶段,逐层深入进行设计。

寻界:设计的工作重点在于公共城市事件的策划、历史街区与新建地区一体性城市设计、以及近地空间的场景塑造。

入界:成员进行了虚拟角色设定和相应的角色空间构想。定义三组需要打破的边界,分别为公共性的大都市以及私密性的邻里社区之间的边界,日常的文创孵化和非日常的商旅运营之间的边界,与目的性的高效换乘与无目的性漫游探访之间的边界。

破界:以设计者的方式复苏张园。

无界:重新回到场地,进行更深入的设计。计三条体验路线,分为体验者线,表演者线,以及组织者线。

▲ 总平面图&人物分析图

▲ 整体效果图

▲ 城市基面轴测图

▲ 张园折叠爆炸图

第五届竞赛主题

设计·可持续

1987年在世界环境与发展大会上,第一任的挪威女首相布兰特兰夫人在她的一篇报告,叫我们共同的未来。在这篇报告里首次,相当于官方提出了可持续发展这个概念。在这之前有各种提法,比如台湾地区叫做永续,中国有些学者也提过叫做适宜等等。但是在那次之后,“可持续”这个概念就变成了全球公认的。

环境意识的兴起,是现代设计走向深入的一个重要标志。如何从环境意识的宏观视角重塑专业教育的价值观念,如何在可持续设计理念的指导下寻求人居环境设计的未来道路,这是时代给予我们的挑战与机遇。

03· 焕文融新·书厅共睦

基于城市共享理念的书院门地段更新设计

【作品名称】:焕文融新·书厅共睦 —— 基于城市共享理念的书院门地段更新设计

【参赛院校】: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参赛人员】:段俊池、马悦

【指导老师】:白宁、任云英

【设计说明】:

基于不同人群对城市进行空间共享的理念导向下,主要针对西安明城区书院门地段的文化氛围低迷、场所功能割裂、人群需求行为难以承载、业态活力萧条等方面问题进行更新策略与对应的空间设计,通过对上述问题的梳理解决,重新焕活书院门地段的文化氛围、激发业态活力、维护并提升传统人居环境、实现共享空间网络、承载各类人群的行为需求,以达成“书厅共睦”的核心目标。

▲ 总平面图

▲ 地段鸟瞰图

▲ 主要共享节点展示

▲ 主要街巷场景

04· 眼睛中的城市

从观看角度探讨城市环境与视觉的关系

【作品名称】:眼睛中的城市——从观看角度探讨城市环境与视觉的关系

【参赛院校】:清华大学

【参赛人员】:孟昭

【指导老师】:梁雯

【设计说明】:

当今社会正处在视觉统治的时代。随着视觉化的信息处理技术的发展,继而出现的是虚构视觉、能带给人多维感知交互的虚拟现实空间。在这种时代背景下,人们逐渐开始关注这种虚拟性视觉与真实空间关系的问题。城市作为一个承载着大量虚拟视觉信息的空间载体,构成的是规模宏大的“视觉-图像”的环境。

本文重点探讨视觉时代下观看与城市环境的关系,以视觉设备作为研究的切入点,通过观察生活中关于看的行为现象,提炼出当代视觉城市中的四种观看模式:聚焦观看、投影式的放大观看、万花筒式的视觉幻象,以及屏幕观看,从而生成新的空间设计策略。

▲ 屏幕观看模式下的空间效果

▲ 万花筒观看模式下的空间效果

▲ 暗箱观看模式下的空间效果

▲ 投影观看模式下的空间效果

▲ 视觉城市轴侧整体效果

05· 面向未来的城市设计“起搏器”设计探索

【作品名称】:面向未来的城市设计“起搏器”设计探索

【参赛院校】:江南大学

【参赛人员】:李泓葳、姚健琛

【指导老师】:史明、吴恽

【设计说明】:

本设计基于当下快速城市化与社区老龄化带来许多社会问题的社会背景和现状,选取了有着中国多数老社区所存在的共性问题的无锡市滨湖区稻香-水秀新村为改造对象。试图通过对其公共空间的再造,为其植入新的生活模式和空间形态,以改变现有社区所存在的问题,为其注入新的活力,为众多老社区的改造实践提供新的参考。

设计通过引入“全龄社区”的概念,对人们日常生活模式再定义,用设计引导、影响、改变人们的日常生活模式;通过整合环境,建立新秩序,打造新地标,引入年轻群体,焕发场地新活力,重塑新的社区集体主义精神,营造烟火气息、市井气息,让空间有“家”的归属感。以打造面向未来的社区振兴“起搏器”。

▲ 总平图

▲ 鸟瞰图

▲ 整体剖透视

版权声明:本文由上海权中高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www.isiree.com/1/86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