萨满舞形态
蒙古先民的活动范围广泛,从蒙古高原到大兴安岭、阿尔泰山、阴山和贝加尔湖。阴山、巴丹吉林沙漠、苏尼特草原等地是多个民族的历史舞台,如匈奴、鲜卑等。战国时期的赵武灵王西略胡地的记载,反映了胡人在阴山一带的活动。《汉书》和《魏书》中的记载,进一步证实了匈奴人在阴山的活跃。巴丹吉林沙漠和锡林郭勒草原等地,从春秋至隋唐时期,见证了不同民族的迁徙和牧地变迁,岩画成为民族历史的直观记录,展示了萨满教在这些地区的影响力。
岩画中,萨满的舞蹈形式多样,包括单人、双人和群体舞蹈,既有对神灵的祭祀,也有对动物和祖先的敬拜。例如,单人祈祷的萨满,如太阳祭祀者,动作庄严肃穆;而舞蹈祭祀动物的舞者则力量感十足。巴丹吉林德布敦苏海的岩画描绘了鸟头形的萨满,形象生动;锡林郭勒盟的哈登布兹岩画则展示了双人舞蹈中的对称与动态。双人舞蹈通常动作一致,大小舞者形象代表萨满的主次地位。
萨满舞蹈的复杂性和多样性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增加,早期可能以简单的动作和祭品影响神灵,后来增加了法服和法器。岩画中,萨满在狩猎活动中扮演重要角色,如祈祷、指示方向或庆祝丰收,舞蹈动作模仿动物和狩猎场景,显示出丰富多样的形态。
在游牧生活中,萨满舞蹈通过岩画反映出对图腾神的崇拜和祈福。比如夏拉玛山岩画中的萨满,通过舞蹈娱神,与动物和牧人的比例对比,强调了萨满在游牧文化中的核心地位。无论是祭祀、祈求还是庆祝,萨满舞蹈都在这些活动中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色,其动作形式具有普遍性和代表性。
扩展资料
萨满教巫师在祭祀、驱邪、祛病等活动中的舞蹈。萨满舞表现出原始宗教信奉万物有灵和图腾崇拜的内涵,舞蹈时,巫师服装饰以兽骨、兽牙,所执抓鼓既是法器又是伴奏乐器,有的头戴鹿角帽、熊头帽或饰以鹰翎。动作也大抵模拟野兽或雄鹰。至20世纪中期,在中国的蒙古、鄂伦春、满、赫哲、维吾尔等北方十几个民族中还有遗存。萨满舞在祷词、咒语、吟唱和鼓声中进行,充满神秘色彩,
版权声明:本文由上海权中高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