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欧洲早了几十年的郑和下西洋,为啥从不占领别人的地方

游戏之家 游戏资讯 2024-12-06
关于郑和,有一个荒谬的民间传说,说很久以前有一个蛤蟆精投胎变成了太监,因为没有办法在陆地上生活很久,所以一辈子都憧憬着海洋,后来他领着船队,七下西洋。这个故事来源自小说集《三宝太监西洋记》。这个小说的创作时间离郑和下西洋的时间差不多有100多年,从这也可以看

关于郑和,有一个荒谬的民间传说,说很久以前有一个蛤蟆精投胎变成了太监,因为没有办法在陆地上生活很久,所以一辈子都憧憬着海洋,后来他领着船队,七下西洋。

这个故事来源自小说集《三宝太监西洋记》。这个小说的创作时间离郑和下西洋的时间差不多有100多年,从这也可以看出来,那个时候的人不理解下西洋的创举有什么意义,所以才会编出这种荒谬的故事。

1433年,在郑和去世的这一年,明朝已经不再使用那些靠拨款还不赚钱的宝船远航了,那是关于郑和那些像远古巨兽的宝船的传闻还没有完全消退。在明末清初,中国派去琉球的大船,大概还有45~60米长。与同时代的欧洲修建的巨船不相伯仲。

但长期造船,导致长江中下游的树木被过度砍伐,随之而来的是造船成本越来越高。在明初,造一条50米的船大约需要2500两白银,到明末需要4000两,但是到了清朝就得1万两。因为养不起船,所以康熙在收复台湾之后,就裁撤了很多大船,只修建一些小船。可是官船变小,遇到大民船怎么办?康熙开动他聪明的小脑瓜,命令民间不能超出5米5的船。也就是说我变小了,你跟我一起变小就可以了嘛。

俗话说得好,你有张良计,我有过桥梯。这类严禁政策下来之后,中国的海商就跑到了东南亚等地造船,这么一来,不但节省成本,还能避开造船的限制。所以和印象中明清两代严格海禁,片板不能出海的印象不一样。中国的海商一直活跃在东亚和东南亚,阵仗还是相当大的。

帆船时代出海基本都靠风,所以季风气候决定了启航的日程和线路。有时长途航行的货船,等到了地方要在那里住上几个月,直到遇上了合适的风和洋流,才能启程回家。虽然又辛苦又危险,但是高风险有高回报,这行在当时可是暴利行业。

既然这么有钱,那肯定会被海盗盯上,再加上同行的排挤和陷害。也非常容易遭同行业妒忌。为了提高自己的安全性,这船自然是越大越好,越快越好。船上的装备和武器也要好,什么加农炮佛郎机买买买。这就是海上贸易的潜规则,别人都这么干,你也得这么干。

可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自古以来就非常注重农业和内部稳定。你整这么大一个船,说走就走,打还不好打,抓还抓不得,说还不听话,这就等于管不住。皇帝巴不得想取缔,更不用说支持他们做生意。

反观欧州那些航海家,在国家的支持下原地起飞,并且开通了全球的贸易网络。开拓了全球范畴的贸易网。他们从欧洲带来植物油和红酒,到印尼运出棉布和玻璃,在马六甲买香料,到中国换取陶器和茶叶,在回程路上带回一些欧洲需要的货品。

虽然我说的是轻描淡写,但这每一次交易都是暴利。这自然让那些国家和航海家趋之若鹜,举全国之力造更强的船,更好的装备。

所以你看,一边是国家倾力相助,鼓励全员一起上。另外一边是不支持就算了,还要拖后腿。像这种局面,就是郑和活过来,也无法扭转局势。

版权声明:本文由上海权中高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

本文链接:http://www.isiree.com/1/407763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