淡水鲨鱼生物特征
淡水鲨鱼在形态和颜色上展示出多样性。其体色包括黑、白、灰和红,其中灰鲨因其背部的青色,侧部的青灰色与腹部的银白色,成为了最受欢迎的食用鱼,特别是作为观赏鱼饲养的红鲨,即水晶巴丁鱼。
在适应性和食性方面,淡水鲨鱼具有较强的耐低氧能力,适应性强,但对低温的抵抗能力较弱。它们的理想生长水温为26℃~32℃,低于18℃时活动和反应会变得迟钝,而低于12℃则可能导致死亡。淡水鲨鱼的食性广泛,幼鱼以浮游动物为食,而成鱼则以水生植物和人工饲料为食,对饲料中的蛋白质含量有特定要求,需要28%~32%的蛋白质。
在生长和繁殖上,淡水鲨鱼生长迅速,幼鱼经过4个月的饲养,体重可达0.6千克以上。性成熟较晚,通常需要3年~4年的饲养,体重超过3千克才能繁殖。繁殖期在4月~9月,属于一次性产卵鱼类。其体型修长,侧扁,背部隆起,头部呈圆锥形,吻短,口位置较低,且具有呼吸空气的能力,这使得它们在水中不易缺氧。
淡水鲨鱼是底栖杂食性鱼类,幼鱼以浮游动植物为食,成鱼则摄取水生植物和人工饲料。它们食量大,生长速度极快,可以在8个月内增重1公斤。然而,它们胆小,游动迅速,受到惊吓时会在水中频繁跳跃。对温度敏感,适宜的范围为20℃-30℃,最佳生长温度为24℃-28℃,低于18℃时活动和生长会受到显著影响,低于12℃时将面临死亡风险。此外,理想的生长水质pH值为6-7.2。
扩展资料
淡水鲨鱼(Pangasius Sutchi)属芒科、芒属,是苏氏园腹芒的俗称,淡水鲨鱼又称苏氏圆腹(鱼芒)、虎头鲨、巴丁鱼或八珍鱼,主要分布要东南亚一带,有黑、白、灰三种体色,分河系与海系生长,黑色的称淡水黑鲨,原产于泰国,1978年引进我国;白色的称淡水白鲨,原产于马来西亚,1998年引入我国;灰色的称马来亚河系灰鲨,肉质较好,2000年引进我国。
版权声明:本文由上海权中高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