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城遗址的考古发现
城门遗址位于朝阳北塔东南300米,包括大型夯土城门墩台、石砌门道、向南北两侧延伸的石子大路、砖路和东西两侧的城墙。城门墩台由两个东西对称的大型夯土台基构成。
三门道证明这是座都城通过考古发掘,发现“龙城宫城”正门先后经过前燕、后燕、北魏、唐、辽五个时代的建设。第一期门址有三个门道,两侧有向东西延伸的城墙,门址和城墙都用纯净黄土夯筑,质地坚实,夯层清晰,夯层厚8—10厘米。按中国古建筑的等级制度,只有都城的城门才允许开设三门道,据此推测,第一期门址当为前燕始建龙城时所筑,是龙城宫城的南门。第二期门址在一期门址基础上改、扩建而成,仍为三门道,推测二期门址建于后燕,毁于北燕灭亡时。
龙城确毁于一场大火第三期门址形制发生了较大变化,主要是把东、西两门道的南端用夯土堵死,中门道继续使用。两侧门道未堵的空间填满了堆积土,出土有北魏莲花瓦当和隋五铢钱。第三期门址当为北魏时期所建,沿用到隋代。第四期门址在北魏基础之上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门墩的南北两端和城墙南端都进行了增补。门墩平面呈长方形,底部东西长34米,南北宽23米,门墩南北两侧均有包砖。门道长4米,其北部发现一条南北走向砖道,残存25米。根据夯土外包砖的形制和层位关系判断,第
据中国古代建筑的等级制度,只有都城才能修建三门道城门。朝阳龙城城门遗址就发掘出了三门道。专家分析,这座始建于前燕时期的古老都城,是1600年前中原文化、东亚文化、草原丝绸之路的汇集地。
四期门址当建于唐代。第五期门址的方向和格局都依唐代之旧,但范围有所缩小。门墩底部东西长约32米,南北宽20.5米。门墩外围均用砖石包砌。门道宽5米,长20.5米,地面用大石板铺砌,两壁包镶木板,其下置础石,上承木柱,门道内堆积了大量的被烧成木炭的粗大立柱和红烧土块等,表明此建筑最终毁于一场大火。推测第五期门址始建于辽代,沿用至金元,废弃之后没再重建。
众多文物显示古城的繁华在此次发掘中出土了建筑构件、陶器、瓷器、骨器、石佛造像、陶佛造像、石夯锤、玉器、铁器、铜器、铜钱等遗物。在七号地点发现了多件刻有北燕“太平”年款和制作工匠姓名的陶瓮。此外,在朝阳南塔北侧50米、双塔街南口还发现了一座辽代藏佛舍利石宫。石宫平面呈长方形,由大石板砌成石室,外面包砖。石室内藏一长方形石函,石函内外均施彩绘,函内藏有佛舍利、鎏金佛像、银钵、银菩提树、白瓷净瓶、白瓷香炉等物。石函旁立一长方形石碑,刻《佛舍利铭记》,时为辽圣宗统和二年,即公元984年。
令人惊奇的是,作为“三燕故都”的内城门道,修筑已相当讲究。早期的门道地面铺一层黄沙土;中期唐代的门道又发展了一步,道中间铺了2米宽的砖路;而晚期的门道更气势恢宏,不但路宽拓展到5米,还全部以200厘米长、80厘米宽的长方形大石块对缝铺设,排列整齐。当时这座城市的繁华,由此可见一斑。
版权声明:本文由上海权中高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