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载一代人记忆的番薯洞
很多人听说过北方储存大白菜大萝卜的地窖,但是对于储存番薯的番薯洞不是农村人大都不熟悉。
番薯洞大约呈葫芦状,底大腰细洞口略比腰粗一点。一般有四米多高,洞口直径五六十公分宽,洞口用四块石头垫底支撑一块方形大石板盖在洞口遮挡风雨。
番薯在五六十年代甚至七十年代在农村是主要裹腹食物。番薯天气冷了会冻坏,用番薯洞储存番薯过冬是老百姓长期生产生活中的智慧结晶。
我家住在一座小山半山腰凹处,我家房子的左边地势高于房子五六米,有一条窄窄的的泥巴路通往高处,那里有一块公共用地,挖有五个番薯洞,最左边是悬崖,下边是一条小河,有一个表明方位的名字:坡老顶。
坡老顶这种地势适合挖番薯洞,地势高不容易积水。一户人家挖一个洞,从地面看每个洞口相隔两三米远,呈梅花形。三四米深的地下两两相距很薄的土层。
打番薯洞是个技术活儿,选址很重要,选不好地,打出来的番薯洞会变成水井。一个洞两个成年男人配合要十几天才能打好,轮流一个人在地下挖一个人地上提土。这个洞越挖越难,越往下挖土层越硬。我家这里的土是浆骨泥,是一层一层像石头一样的土支撑性很好,适合挖洞。边挖边修整形状,深度达到三四米了,把底部修成圆形,然后慢慢的扩展到想要的宽度。
我看过打我大哥打番薯洞,一个洞挖出来的泥巴要堆好大一片地,堆成一座小山一样高的土堆,刚挖出来的生泥没有养分,种庄稼收成不好,就随意种点番薯,收成意外的好。
农历九月挖了番薯按大小分检,晾干水分番薯表面附着的泥土风干脱落后,就把个头大的、没有被挖坏表皮完整的放洞里储存,这个过程叫“下洞”。
番薯下洞前,掀开石板让洞里的二氧化碳排放,铲出洞底及四周表面浮土,打扫干净洞底,如果水气重还要烧一把火熏干水汽。洞底清理干净后就可以下洞了。
下洞的时候一般是一个成年人用专用的长长的楼梯爬到洞底,上面的人用绳子吊着口袋或箩筐把番薯慢慢的往下放,地下的人伸手牵引把番薯放到恰当的地方。番薯倒洞底,然后用大个的番薯磊在边上围成圈,一点一点的磊向上慢慢收缩才不会垮塌。
下洞是重体力活,只有成年人能够完成好。捡番薯大孩子和小孩子配合就可以完成了。
我们每周星期天会下到洞里捡够吃一星期的番薯起来。懒得抬楼梯,大的孩子就用绳子拴在小孩子的身上然后把他们放到洞底。接着用绳子把篮子放到洞里,装满篮子后拽拽绳子,上面的人就把篮子吊上去,一篮一篮吊出洞里的番薯。
最后放一个箩筐下去,洞底的小孩坐在筐里抓住绳子吊出洞,刚出洞有时候会感觉光线刺眼,站立不稳。番薯洞深,空气少稀薄,所以捡番薯要动作麻利。
改革开放后经济越来越发展的快,吃的东西也多了很多选择,番薯不再是主要粮食。承载一代人记忆的番薯洞离人们越来越远,知道它是人越来越少了。但是它会留存在我的记忆深处。
版权声明:本文由上海权中高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