瞪羚企业和独角兽企业的区别
瞪羚企业和独角兽企业,作为创新型企业中的佼佼者,它们在发展速度、创新能力、专业领域和市场潜力上均有显著特点。
瞪羚企业,定义为成功跨越创业死亡谷后,商业模式获得市场认可,进入高速成长阶段的创新型公司。这类企业具有成长速度快、创新能力强、专业领域新、发展潜力大等特征。它们通过推出新产品、提供新服务、应用新技术、拓展新市场、创建新模式或构建新业态等方式实现高速成长。地区内瞪羚企业的数量,反映了该地区的创新创业环境和经济发展速度。
瞪羚企业的衡量标准在1994年首次被纳入《硅谷指数》。科技部火炬中心与长城战略咨询合作,自2014年起开展瞪羚企业研究,并定期发布《中国高新区瞪羚企业发展报告》。国家瞪羚企业的筛选标准包括成立时间不过15年、近三年复合增长率不低于20%等定量指标,以及四年平均科技活动投入强度大于2.5%等定性指标。具体标准每年会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动态调整。
以《国家高新区瞪羚企业发展报告(2018)》为例,瞪羚企业评选需满足定量提取指标、定性筛查指标以及创新门槛指标的要求。定量提取指标涉及企业成立时间、总收入、雇员总数、复合增长率等,定性筛查指标则关注企业成立时间、行业性质、企业性质等。创新门槛指标侧重于科技活动投入强度或收入增长速度。
独角兽企业,指的是估值达到10亿美元以上,成立时间相对较短(一般为十年内)还未上市的初创公司。这类企业稀有且高贵,一般在投资界被称作“独角兽”。它们在2013年由Cowboy Venture投资人Aileen Lee首次定义,描述的是特定历史条件下的情形。在2003至2013年间,只有39家公司脱颖而出,实现了10亿美元以上的估值。
独角兽企业估值的统计和评选活动在全球范围内展开,例如胡润研究院发布的《2017胡润大中华区独角兽指数》、艾媒咨询发布的《2019中国华南新经济行业准独角兽榜单》等。这些评选结合资本市场独角兽定义,筛选出外部融资且估值超十亿美金的优秀企业。
瞪羚企业和独角兽企业作为创新经济的代表,不仅反映了企业发展的速度和潜力,也体现了地区创新创业环境的活跃程度。它们在不同发展阶段、筛选标准和评选活动上的差异,为观察和理解创新经济提供了重要的视角。
版权声明:本文由上海权中高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