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东亭在《康熙王朝》《雍正王朝》中是死法不同,二月河何用意
二月河不背这个锅,事实上两部电视剧里魏东亭的结局都和原著不符,是编剧朱苏进和刘和平的分别改编。二月河在电视剧《康熙王朝》的原著《康熙大帝》和电视剧《雍正王朝》的原著《雍正皇帝》中对魏东亭的死法描述是一致的,都是病死,不过两部小说中去世的时间点略有差异,稍后详细说。当然我还是要先骂一句,电视剧《康熙王朝》编的什么玩意儿!
魏东亭是一个虚构人物, 历史 上没有这号人。不过他也是有 历史 原型的,主要参考的就是曹雪芹的祖父曹寅。曹寅16岁时入宫担任銮仪卫侍卫,出宫后先后担任苏州织造和江宁织造,康熙六次南巡,其中四次都住在曹寅府上,可见对其信任。这些都和小说中的魏东亭的经历非常相似。可见二月河在创造魏东亭这个人物时很大程度上参考了曹寅的形象。所以魏东亭的结局也和曹寅的基本一致,就是病逝而已。
不过,在《康熙大帝》第四册《祸起萧墙》中,魏东亭死于胤禛追缴户部欠款之前,当时的剧情是康熙调查索额图与朱三太子勾结的旧案,召魏东亭入京细说,结果年老体弱的魏东亭死于途中。
而到了《雍正皇帝》第一册《九王夺嫡》中,则改成了胤禛追缴户部欠款之时,魏东亭因多次接待康熙南巡,耗费了大量银子,欠了户部许多钱,无力偿还,忧虑过度,加重病情去世。
两部小说之所以有这个区别,是因为侧重点不同。《康熙大帝》第四册和《雍正皇帝》第一册情节高度重叠,都是说的康熙晚年众皇子争位的故事。然而,《康熙大帝》毕竟还是以康熙为主,所以要注重与之前剧情的一贯性,就讲了朱三太子的旧案。而《雍正皇帝》则完全以胤禛为主角,为了加强戏剧冲突,说明雍正追缴欠款的不易,就让魏东亭“晚死”了一段,显得当时胤禛的处境更加艰难。
电视剧《雍正王朝》中,编剧刘和平对这一戏剧冲突进一步加强,让魏东亭被逼无奈自尽,是更加契合主题的。鉴于魏东亭是虚构人物,并不涉及是否与 历史 不符的情况,死法有所改变无伤大雅。这个改编是完全可以接受的。
但是《康熙王朝》的改编就是一塌糊涂了。编剧朱苏进犯的 历史 常识错误连篇,诸如“我孝庄”这种活人把自己死后的谥号挂在嘴上的例子就是最典型的。而他对魏东亭的改编也堪称荒唐至极。
比如居然让康熙贬魏东亭去做台澎知县!他居然说台湾加澎湖是一个县!事实上,康熙收复台湾后立刻设了台湾府,还不包括澎湖就下辖了十二个县。到了晚清更是升格为台湾省。这台澎知县算什么东西?
而魏东亭的结局更是离了大谱,说康熙封他为毅亲王!且不说魏东亭是个汉人,自康熙平定三藩之乱就再也没有活人封异姓王了,他凭什么做亲王?更 搞笑 的是,康熙和魏东亭共卧一榻,说“我们像守着大清国的两只老狗”。康熙居然和魏东亭并称两只狗?然后魏东亭看了康熙的传位诏书就莫名其妙的死了。他要不死,我都不知道剧情怎么圆下去,你是不是要他做摄政王了啊?
最后提一句,朱苏进的 历史 剧绝对是 历史 爱好者的灾难,比如《新三国》,比如《朱元璋》,各种扯淡的剧情台词……你不懂 历史 可能觉得马马虎虎,但是要真喜欢研究 历史 的朋友绝对是看不下去的。我当年能看下去也亏得那时候年轻,书读得少……
依稀记得一个情节。
假朱三太子杨启龙预备在南京,意欲炮击康熙。
而索相索额图,叫人用太子和四皇子胤禛的名义,给魏东亭还有一个至交好友送礼。
至于安排啥话,没提。无非是为索额图杨启龙打掩护。好像魏东亭捉住了杨启龙,杨启龙情愿就死,没讲出是索额图安排的。
魏东亭这就是为索额图打掩护,性质很恶劣的欺君了,但康熙皇帝也不挑明这事。
越不挑明,魏东亭和他的朋友越惶恐。“二人身体,实坏于此”。
似乎不很久就病逝了。
《康熙王朝》魏东亭跟康熙同塌而眠,说了些体己话。魏东亭说毕溘然长逝 。康熙以为他睡了。第二天,康熙在朝堂公布继位人,诏书打开了,康熙也升仙而去。
如此!大清康熙时代,君臣同眠,大约不超过十小时,先后去世。
看起来非常浪漫。跟《雍正王朝》的步步踏实相比,还是《雍正王朝》胜一筹。
而《雍正王朝》,是因催讨借款,魏东亭羞愧委屈自尽。
这样来看,还是《雍正王朝》中的魏东亭,比较符合二月河的意思吧。
过了好几天,我忽然细细品味提问者的意思。
似乎问了:二月河为何创设俩如此不同的结局?
我记得在评《康熙》《雍正》时,有人问二月河对俩剧的看法。
二月河表示对《雍正王朝》比较满意——他参加了编剧。
而对《康熙王朝》不发表意见。他说他根本没参加剧组,不便表态。
这也应该是一种态度。
康熙的编剧比雍正的编剧差了十条街,作为一个二月河清帝三部曲铁粉来说,康熙的编剧只有小学水平。后来才知道新三国也是他编剧,而且还大言不惭,水平真差!雍正的编剧是真强!大明1546也是他编剧,是个有头脑的人。朱苏进纯粹瞎胡闹!
对于这个bug,二月河可背不起,因为在他所写的两部原著小说当中,魏东亭都是病亡,不存在吓死和上吊自杀。
也就是说,二月河对魏东亭的设定是没有问题的,但到了两部连续剧中,在两个不同剧组编剧的修改之下,魏东亭的结局形成了巨大的偏差。
至于两者之间为何大相径庭?这个问题其实不用过多解释,两个不同的剧组,只会根据两个不同的拍摄方向和剧情需要来设定魏东亭的结局。倘若某个剧组抢先设定了一个人物的结局,难不成以后的其他影视作品,编剧就得保持一样的结局?久而久之,剧情和结局越来越相同,那你还拍个啥?
其实在这两部作品中,魏东亭的结局虽然大不相同,但这两个人在剧中的作用却都是一模一样: 他只是剧情继续推动了一个台阶,他不是核心主角,不需要主导故事的进程,只需要在某一个故事环节上充当垫脚石就可以了。
不管是《康熙王朝》还是《雍正王朝》,在有关魏东亭的人设环节,其实都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曾经是康熙儿时的伴读,早年做官时更得到了康熙的重用。尽管真实的 历史 上,魏东亭这个人并不存在,这只是小说中所设定的一个虚拟人物。但这个虚拟人物还是存在 历史 原型的,那就是曹雪芹的祖先曹寅。
如果搞明白这个问题,那两个魏东亭的不同作用就可以理解了,甚至在两个魏东亭的不同故事环节上,你甚至还能找到一些共同点。
雍正追缴国库欠款的时候,年迈的魏东亭曾经爆料了一个惊人的内幕: 自己的确借了几十万两银子,但这笔钱基本没花在自己身上,他当年是代替康熙借的这笔钱。
什么意思?也就是康熙早年的某段时间,他想享受一下奢侈,但作为一代帝王,大兴土木的浪费会饱受朝野的指责,甚至会影响清朝统治的动荡。所以在这个时候,就需要有一个干脏活的人站出来。魏东亭就是在这个节点恰到好处地站了出来,他以自己的名义借了一大笔钱,但随后又花到了康熙的身上。
相当于康熙享受着生活,魏东亭背负着债务,当然,知道内幕的康熙从来没打算追缴欠款,所以那笔欠债也一直处于拖欠的状态。可多年后随着清朝国库的紧张,查清账目追缴欠款的工作必须立刻放到台前进行,一直以为不用再还钱的魏东亭才会夹在中间左右为难,最终导致其自杀,毕竟他不能揭康熙的短。
而在《康熙王朝》中,魏东亭在剧本中虽然度过了那段艰难期,但这段故事却也得到了保留。康熙南下视察南京,魏东亭提前花费上百万两白银为他修建了用于休息和享受的宫殿。康熙知道他用的是什么钱,只不过宫殿的使用权既然给了自己,他也没必要去追究那一百万两白银的出处。随后,南方钱库紧张,康熙又大笔一挥,让魏东亭将这套宫殿售卖,赚来的钱再存进当地的钱库。
其实二人心照不宣,因为这笔钱本来就来自于南方的钱库,现在只不过重新转回去而已。
由于《康熙王朝》中的剧本设定里没有追缴国库欠款的情节,所以魏东亭不用在这个节点去领盒饭,他的寿命就只能再延长一段时间。恰好在这之后,康熙收复了台湾,那魏东亭就只能顺应剧本去台湾当知县大人。故事的结尾为了制造悬念,又让早已退养回家的魏东亭看了一下康熙留下的遗旨,在说了一句“没想到”之后,才真的去领了盒饭!
其实20多年前看过这部作品的人都还记得,在最后一集结束之后,很多观众质疑有关魏东亭的结局是不是有点莫名其妙?且康熙留下的圣旨里到底写的是什么?而当时的编剧也做出了解释: 写的时候没想那么多,就是留点悬念而已!
也正因为想留点悬念,魏东亭领盒饭的时间才不断地延长!
版权声明:本文由上海权中高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