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于二战的军事理论
1. 闪击战——由德国军事理论家海因茨·威廉·古德里安创立的战争模式,也称作“闪电战”或“lightening war”,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被德军广泛采用。这种战术充分利用飞机、坦克的快速优势,通过突然袭击来战胜敌人。它通常先通过飞机对敌方重要的战略设施进行猛烈轰炸,摧毁敌方的飞机在机场,获得制空权,并瘫痪敌方的指挥系统。
2. 闪电战的核心是奇袭和快速攻击,通过突然性和强大的火力打击使敌方在第一次重大打击下迅速崩溃。其理论基础包括:
1) 德国军事家A.von施里芬关于采取战略迂回和包围,实施速决歼敌的观点;
2) 意大利军事理论家G.杜黑关于集中空军力量打击对方的重要政治、经济和军事目标而取胜的观点;
3) 英国军事理论家J.F.C.富勒关于组织强大的快速坦克纵队,在航空兵强有力的掩护下,深入敌军纵深,直捣敌军司令部,使敌陷于瘫痪的观点。
3. 闪电战涉及装甲部队、机械化步兵与炮兵,以及空军优势火力的高度协同攻击。它通过扰乱敌方部署,迫使敌方改变正面武力,甚至使敌军在兵力组织与分配上自乱阵脚。通过侧面迂回,隔开并切断敌军兵力,阻扰敌方后路,威胁其与基地之间的联系与补给。速度是闪电战的关键。
4. 闪电战的基础是机械化,前提是制空权,关键在于空、坦、步的协同配合。战术在于集中力量于一点,突破敌防线,然后装甲集群进入缺口并扩大战果,机动步兵紧随其后。迅速破坏敌指挥中心、通讯枢纽和交通枢纽,使敌方陷入盲目和聋哑的状态,并配合正面部队迅速合围敌主力步兵集团。
5. 由于飞机、坦克和机动步兵速度快、火力强,但前提是要保有制空权。然而,德国后期遇到了拥有空中优势的美国空军,无法使用闪击战。同时,此战术对后勤的依赖度非常高,一旦燃料和弹药粮食供应不上,就可能被歼灭。
6. 闪电战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展现出了巨大的威力,战后的军事学者们对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闪电战的阶段包括集结、展开、突破、突穿、击虚与钻隙、席卷。
7. 闪电战的例子包括波兰战役,德军以6个装甲师、4个轻装甲师和4个摩托化师为主要突击力量,迅速撕破了波兰西部80万人的防线。二战初期,希特勒基于闪电战理论,迅速占领了波兰、丹麦、挪威、荷兰、比利时、法国等国。但在1941年进攻苏联时,由于苏联人民的坚决抵抗,最终遭到了失败。
8. 闪电战的弱点包括:如果敌军后方的部队没有被完全消灭,可能向后方发动反攻;由于闪电战的快速进军,补给线迅速拉长,一旦补给跟不上,前方部队容易成为强弩之末,攻势停滞,可能受到反攻。同时,补给部队也容易受到反攻力量攻击。如果恰当使用游击战、反击战和巷战,可能克制闪电战。
版权声明:本文由上海权中高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