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金蝉脱壳的成语
Ⅰ 与金蝉脱壳意思相近的成语有哪些
即近义词:缓兵之计 瞒天过海 远走高飞
Ⅱ 成语金蝉脱壳的壳
壳是外壳的意思。
【拼 音】:jīn chá tuō qiào
【解 释】:金蝉:金黄色的知了;壳:坚硬的外皮.蝉变为成虫时脱去原来的外壳.比喻用计脱身;使对方不能及时发觉.
《三十六计》之[第二十一计]金蝉脱壳,指蝉变为成虫时要脱去幼早的壳。比喻用计脱逃使对方不能及时发觉。
历史故事
孙坚脱帻惑追兵
晋·陈寿《三国志·吴书一·孙破虏讨逆传》:
灵帝(汉灵帝刘宏)崩,卓(董卓)擅朝政,横恣京城。诸州郡并兴义兵,欲以讨卓。坚(孙坚)亦举兵。……术(袁术)表坚行破虏将军,领豫州刺史。遂治兵于鲁阳城。……卓兵见坚士众甚整,不敢攻城,乃引还。坚移屯梁东,大为卓军所攻,坚与数十骑溃围而出。坚常著赤罽帻(读chìjìzé),乃脱帻令亲近将祖茂著之。卓骑争逐茂,故坚从间道得免。茂困迫,下马,以帻冠冢闲烧柱,因伏草中。卓骑望见,围绕数重,定近觉是柱,乃去。坚复相收兵,合战于阳人,大破卓军,枭其都督华雄等。是时,或间坚于术,术怀疑,不运军粮。阳人去鲁阳百余里,坚夜驰见术,画地计校,曰:“所以出身不顾,上为国家讨贼,下慰将军家门之私仇。坚与卓非有骨肉之怨也,而将军受谮润之言,还相嫌疑!”术踧踖,即调发军粮。坚还屯。
Ⅲ 和金蝉脱壳类似的成语
暗度陈仓
拼音:àn dù chén cāng
解释:度:通“渡”:越过;陈仓:古县名,在今陕回西宝鸡市东,为通向答汉中的交通要道。指正面迷惑敌人,而从侧翼进行突然袭击。比喻暗中进行活动。
用法:动宾式;作谓语、定语;比喻暗中活动。
出处:元·尚仲贤《气英布》第一折:“孤家用韩信之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攻完三秦,劫取五
国。”
Ⅳ 金蝉脱壳的成语故事
金蝉脱壳
jīn chán tuō qiào
成语典故: 蝉变为成虫时要脱去一层壳。比喻用计脱身,使人不能及时发觉。
成语出处: 元·关汉卿《谢天香》第二折:”便使尽些伎俩,千愁断我肚肠,觅不的个金蝉脱壳这一个谎。”
成语例句: 如今便赶着躲了,料也躲不及,少不得要使个“金蝉脱壳”的法子。(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二十七回)
三国时期,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中原,但一直未能成功,终于在第六次胆弧册旧夭搅差些倡氓北伐时,积劳成疾,在五丈原病死于军中。为了不使蜀军在退回汉中的路上遭受损失,诸葛亮在临终前向姜维密授退兵之计。姜维遵照诸葛亮的吩咐,在诸葛亮死后,秘不发丧,对外严密封锁消息。他带着灵柩,秘密率部撤退。司马懿派部队跟踪追击蜀军。姜维命工匠仿诸葛亮摸样,雕了一个木人,羽扇纶巾,稳坐车中。并派杨仪率领部分人马大张旗鼓,向魏军发动进攻。魏军远望蜀军,军容整齐,旗鼓大张,又见诸葛亮稳坐车中,指挥若定,不知蜀军又耍什么花招,不敢轻举妄动。司马懿一向知道诸葛亮“诡计多端”,又怀疑此次退兵乃是诱敌之计,于是命令部队后撤,观察蜀军动向。姜维趁司马懿退兵的大好时机,马上指挥主力部队,迅速安全转移,撤回汉中。等司马懿得知诸葛亮已死,再进兵追击,为时已晚。
Ⅳ 与金蝉脱壳意思相近的成语是
与金蝉脱壳意思相近的成语是瞒天过海,指事物发生根本性的变化而无从发觉。成语金蝉脱壳的配音是指蝉脱去外壳的蜕变。后来用于比喻制造或利用假象脱身,使对方不能及时发觉,或比喻事物发生根本性的变化。
Ⅵ “金蝉脱壳”比喻的是什么含“蝉”的成语有哪些
比喻用计谋来逃脱,但不被人发现,它是三十六计中的第21记。
Ⅶ 与“金蝉脱壳”意思相近的成语有哪些
金蝉脱壳来
【读音】:jīn chán tuō源 qiào
【释义】:蝉变为成虫时要脱去一层壳。比喻用计脱身,使人不能及时发觉。
【出自】:元·关汉卿《谢天香》第二折:”便使尽些伎俩,千愁断我肚肠,觅不的个金蝉脱壳这一个谎。”
【近义词】:缓兵之计瞒天过海
缓兵之计
【读 音】:
huǎn bīng zhī jì
【释 义】:
延缓对方进攻的计策。指拖延时间,然后再想办法。
【出 自】:
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九十九回:“孔明用缓兵之计,渐退汉中,都督何故怀疑,不早追之?”
【近义词】:
权宜之计
瞒天过海
【读音】:mán tiān guò hǎi
【释义】:用欺骗的手段在暗地里活动。
【出自】:清·无名氏《三十六记》:“瞒天过海。”
【近义词】:瞒上欺下瞒天昧地掩人耳目
版权声明:本文由上海权中高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