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中的"遇林而起,遇山而富,遇水而兴,遇江而止是什么意思
1、原文在《水浒传》第四回中:
话说当日智真长老道:“智深,你此间决不可住了。我有一个师弟,见在东京大相国寺住持,唤做智清禅师。我与你这封书去投他那里讨个职事僧做。我夜来看了,赠汝四句偈子,你可终身受用,记取今日之言。”智深跪下道:“洒家愿听偈子。”长老道:“遇林而起,遇山而富,遇水而兴,遇江而止。”
2、偈子的解释:
说法不一,尤其首句及末句,首句中“林”有认为指“林冲”的,有认为指“野猪林”的;末句是“江”有认为指“宋江”,有认为指“钱塘江”的;中间两句基本没有疑义,“山”指“二龙山”,“水”指“水泊梁山”。
但一般的认识都认为如果是指人就应当均为指人,如果指地点就应该均指地点,基于这个原则,大部分人认可偈子中指的是地点:
“遇林而起”指“野猪林”,因为遇到林冲还在野猪林之前,但并谈不到起,直到野猪林林冲遇险,鲁智深才有奋起之意,并由此开始了传奇的一生;
“遇山而富”指“二龙山”,二龙山成为了大头领,而且远近皆服,所谓“富”应该不仅仅是指钱财的富足,也应该是指有了肝胆相照的兄弟,有了共同的事业的富足;
“遇水而兴”指水泊梁山,因为二龙山毕竟还是个小山头,最多也就是劫富济贫,直到上了梁山,才算是真正开始了征讨天下,替天行道;
“遇江而止”指“钱塘江”,所谓“止”,应该是终于停止了杀人放火,按佛家的言语,顿悟而脱红尘,用书中的话说“今日方知我是我”,听潮信而圆寂,回归极乐。
3、偈子,又名偈颂,因为大多是诗的形式,又名偈诗。偈,梵文Gāthā的音译“偈陀”,也有译“伽陀”、“伽他”的,简称“偈”,意为“颂”、“讽颂”。偈子是佛经体裁之一,主要有两种:一曰通偈,由梵文32个章节构成;二曰别偈,共四句,每句四至七言不定。
僧人常用这种四句的韵文来阐发佛理。因不加藻饰,追求易晓效果,就形成一种特殊的白话文体。偈由于不刻意讲究平仄、对仗、押韵,长期以来,却因其意义蕴深远而被广为传诵。偈颂中,预言的也很多,题中这四句就是。
4、百回及百二十回版本水浒中偈子均为上面四句,而金圣叹修改版中偈子第三句是“遇州而迁”。一般认为金圣叹老先生修改的“州”指“青州”,三山聚义打青州,才有众虎同心归水泊。
5、水浒传版本:
一百回本《水浒传》:明容与堂本,是“文繁事简”本,情节到征辽,征方腊。
一百二十回本:明万历末在一百回本的基础上又插入了征田虎、王庆等情节,合成一百二十回本。(文字和繁本不同,或是吸收简本而加以润色,故而有专家称之为“简繁综合”本) .
七十回本:明末清初金圣叹(金人瑞)判定《水浒传》 后50回系罗贯中“横添狗尾”,故删去了排座次以后的部分,尽行砍去,自称得“贯华堂古本”无续作,又伪造施耐庵序于前。 添了个卢俊义的噩梦作为结尾,梦中一百单八人全部被杀。又把原来的第一回改为楔子,作成70回本。
版权声明:本文由上海权中高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