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安排小学生的语文早读课才能提高学习效率
几十年来,一些地方的中小学校一直都安排有早读课。记得我上小学和初中的时候,早上到校后,大家坐在教室里或者院子里,然后扯开喉咙,一口气读下去。夏季倒还问题不大,一到冬天,我们上学以后天还没有亮,而且天寒地冻。但是书还是要念的,于是我们袖着双手,扯开喉咙,只管信天游地读下去。只要我们声音大,不停顿,老师就不会批评责罚我们的。
以我上学时读书和工作后教学的经历来看,有些学校的小学生的语文早读课虽然有效果,但是效率不高,效果不佳。
那么怎样安排小学生的语文早读课才能提高孩子们的学习效率呢?
一般来说,小学生的注意力集中的时间是20分钟。因此,语文早读课朗声诵读的时间不宜过长,如果朗声诵读时间过长,学生的注意力就会分散,思维就会钝化,就会浪费学生的时间和精力。我以为早读期间可以转换阅读方式,有效利用时间。
一般来说,好多学校的语文早读课,基本上都是以学生自由朗读背诵为主,往往成了一种僵化的、低效的早读形式。我觉得可以根据课文类型适当变换一下早读形式,比如教师可以范读,学生可以齐读,可以朗读,也可以默读等等。总而言之,语文早读课的形式不能一成不变,墨守成规。内容决定形式,形式为了效率。
传统的语文早读课,以学生自由朗读背诵为主,学生只管扯开喉咙念书就行。教师呢,只是一个监督者,负责维持早读秩序,有时候也抽查课文背诵情况。
以学生自由朗读背诵为主的方法当然是好方法,不过学生扯开喉咙念书,如果没有明确的目标,就可能成了只是动口念书而已,旁人看着热闹罢了。
因此,教师一定要加强对早读课的辅导。怎么辅导?我以为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来做:
这样做也就是解决早读课干什么的问题。明确了目标,才能有的放矢。有的学校的语文早读课,学生没有明确的目标,念课文漫无目的,效率很低。
有的课文,适合放声朗读背诵,比如古诗词、文言文、优美经典的散文、文段。但是有的课文,就不适合放声朗读,而是适合默读。所以早读课不宜一概放声朗读,而且自始至终放声朗读。无论是朗读或者默读,都要让学生动脑,动手,紧紧围绕学习目标勾画圈点,动脑思考。
有些学生,语文早读课上只是动嘴朗读,没有养成拿起笔来勾画圈点的习惯,没有养成动脑思考的习惯,更没有养成学习批注的习惯。这些学习方法和策略一定要教给学生,并坚持下来,养成习惯。
个人以为,小学生的语文早读课,做到了以上几点,就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增强学习效果。不知大家对此有何看法,欢迎讨论,欢迎留言。想了解更多内容,快来关注“三尺讲台一路行吟”吧。
版权声明:本文由上海权中高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