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划分古诗句的节奏
关于如何划分古诗句的节奏
古诗的教学要取得良好效果,关键在于展现古诗的美。这种美包括意境的美、情感的美和形式的美。其中,形式的美,尤其是诗歌的节奏,对今天不会写古诗的教师来说,是一个挑战。为此,我们研究了古诗的节奏,并希望提供有益的参考。
一、古诗的自然声律节奏
《诗经》时代,诗歌形式主要是四言。古诗在这种影响下,逐渐形成了以两个音节(即两个汉字)为一节拍的声律特点。“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诗经·小雅·采薇》),展现出整齐匀称、朗朗上口的韵律美。然而,四言诗的节奏过于简单、呆板,因此逐渐没落。与之相似的六言诗也未能成为古典诗歌的主流形式。汉以后,五七言诗成为最基本的形式。
五七言诗的节奏以一节拍两音节为主,除了几个完整的节拍外,还有一个孤零的单音节。五言是两个节拍外加一个畸零单音节,七言是三个节拍外加一个单音节。这样的单音节有什么作用呢?首先,它更便于体现诗叶韵所带来的韵律美。其次,它使诗句更具顿挫、变化之美,避免了过于规整的节奏带来的呆板感。因此,二二一和二二二一成为五言和七言诗基本的、经典的声律节奏。
二、古诗的意义结构
五七言诗成为古典诗歌主流形式,还与其强大的意义表达功能有很大关系。诗人发现,孤零的单音节如此显眼,自然成为表达的中心。因此,五七言诗的时代,从某种意义上说,成为了锻造名句的诗歌时代。根据意义的需要,单音节的位置可以置于句末,也可置于句中。如谢脁《晚登三山还望京邑》诗中的名句,单音节全部赫然居于句中。
因此,古诗出现了两种常见的意义结构:一,单音节在末尾。五言诗为二二一,七言诗为二二二一,这是符合自然的、经典的声律节奏。第二种,单音节在句中。五言为二一二,七言诗为二二一二,这也是比较常见的。
三、中学生如何划分古诗节奏
在语文教育中,诗歌教学一直受到重视。然而,直到二十世纪上半叶,学诗都特别注重吟诵。传统的吟诵方法是注重声律,而忽视意义。但这种方法在今天的教学中并不合适。那么,应该如何指导学生划分古诗节奏呢?
关于这个问题,语文界存在争议。2000年人教版初中第一册《语文》课本P144练习一中提出,划分节奏时要“兼顾音节和意义”。给出的示范有两种,分别是:
故人/具/鸡黍
故人/具鸡黍
谁家/新燕/啄/春泥
谁家新燕/啄春泥
然而,2001年版教材只保留了前一种划分方法。那么,这种修订的理据是什么呢?事实上,有许多教师更愿意使用后一种划分,因为它更简化,且符合“三字尾”或“半逗律”原则,更便于学生操作。常规情况下,只要把诗句一分为二就行,五言为二三,七言为四三。
然而,这种简化的方法实际上是不妥当的。它只注意到了意义,并没有兼顾到声律。如《游山西村》按二分法划分后,全诗变成了单调的四三、四三,没有任何变化,这不符合该诗实际的美感效应。事实上,作为律诗,从形式上说,它特别讲究对仗。而对仗要求上下两句必须结构一致,互为对称。对仗句通常安排在中间四句的位置。在律诗的首尾通常使用散句,第一和二句,第七和第八句的结构形式不同。散句和骈句的交错应用,是律诗的基本特点。
因此,给古诗划分节奏的要领是:找到各句畸零的单音节,这个音节单独作为一个节拍;其他音节,只要不违背意思,每两个音节为一个节拍。这样的方法,对于常见的两种结构形式都是可行的。操作举例,下面是孟浩然《临洞庭湖赠张丞相》: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首先找到各句的畸零单音节:平、混、泽、城、无、耻、情。这样很快就可以给全诗标出节奏点,如下: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以上是两种常规意义结构。实际上,打破了常规意义结构的诗句,也适用以上方法。如“永夜角声悲自语,中天月色好谁看。”(杜甫《宿府》)“寻觅诗章在,思量岁月惊。”(元稹《遣行》)很明显,这几个例句从节奏上看,与常规节奏是相同的。
以上讨论了如何划分古诗句的节奏。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根据诗歌的意义结构和声律特点,指导学生正确划分古诗节奏,以体会古诗的美。
版权声明:本文由上海权中高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