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具收藏大师马未都和他的观复博物馆
马未都,当年的《青年文学》杂志社编辑,他就是电视剧《编辑部的故事》编剧之一。正当电视剧火热播出、观众为剧中故事兴奋连连之时,这位编辑却已经沉浸在另外一种比文学更令他兴奋的事物中,那就是文物收藏。1997年,马未都集合自己众多的藏品,建立了新中国第一家私人博物馆——观复古典艺术博物馆,他自己担任馆长。
扔了烟卷抽雪茄
说到观复博物馆,说到马未都,不得不提到他的经历。
论出身,马未都曾是典型的文学青年,他的小说、剧本写得非常出色。
上世纪80年代末,马未都与王朔、刘震云、冯小刚等,组建了海马影视创作室,他曾担任电视连续剧《编辑部的故事》《海马歌舞厅》的主创人员。作家触电,收入激增,竟然引发了他对文学生存强烈的危机感。尽管《海马歌舞厅》给他带来几百万元的收入,但痛苦思索之后,马未都认定:文学已经不行了!
他觉得,文学是个虚事儿,只供三种人欣赏:一、憧憬未来,浪漫幻想的年轻人;二、真正爱好文学的中年人;三、沉浸在回忆中的老年人。诗歌、散文、小说这些东西,也许能给他们带来一点精神慰藉,可如果文学沦为一种孤芳自赏的精神佐料儿,那么,它的生存就是个大问题。
于是,《海马歌舞厅》还没拍完,马未都就决心转行了。马未都曾做过一个风趣的比喻:比如吸烟,你突然在人家怂恿下吸了雪茄烟以后,就特别不爱吸普通烟卷,你觉得烟卷没味了。因为雪茄的力量很大。文物就是雪茄,文学就是普通烟卷,一旦你喜欢文物以后,就很难再喜欢文学了。
当马未都闲逛琉璃厂时,已经彻底变成了自由职业者。除了文学,还有更贴心的事等他干呢。
三十学艺未晚矣
古人说:三十不学艺。一过而立之年,就很难长本事了。马未都可不管那一套,盛事藏古董,乱世买黄金。他很快迷上了收藏。其实,早在离职前,他就开始涉猎这一行了。当时,工资只有六七十元钱,省吃俭用攒一年也剩不下千八百,可是,他竟然咬牙买下一件四扇屏——1600元!当时,这些钱足能抱回一台电视机了。不过,到手的那件东西,如今增值更快,至少是原价的100倍。
文物集藏,风险很高,一个大件看走眼,就可能元气大伤,甚至倾家荡产。想在这一行里呼风唤雨,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靠眼力,二靠财力。马未都边干边学,从小做大,经过了十多年的摸爬滚打,手上的陶瓷、玉器、漆器、金属器和古家具等,已达上千件——在收藏界,这个规模,相当惊人了。
1996年10月,在马未都的奔走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内地第一家私立博物馆——观复古典艺术博物馆终于经北京市文物局批准成立了。观复出自老子《道德经》:万物并作,吾以观复。观,即看。复,即反反复复,不厌其烦。观复,大约是奉劝世人:只有静下心来一遍又一遍地观察,才能认清世界的本质。自创办之日起,观复已经搬过三次家了。每搬一次,都破茧重生,更上层楼。
版权声明:本文由上海权中高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原创或收集发布,如需转载请注明出处。